30年前,1987年9月20日,在德国专家的协助下,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电子邮件。这是中国人发出的第一封E-mail,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开端。 30年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公开信,写信的人是一位生活在中国10多年的德国小伙,他希望德国也能向中国一样推广移动支付。“中国朋友一直在学习德国的工业4.0,是时候德国人也该向中国学习点什么了。” 1987年到2017年,30年的时间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投票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除了高铁,其它三项(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 互联网30年,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而有些事儿,或大或小,或喜或悲,都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14日,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中国科学家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用英文和德文向德国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由于德方邮件服务器程序上出现了一个漏洞,导致来自中国的邮件一直被延迟。中德专家们反复调试,一周后终于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在随后的几天里,科学家们不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贺信,欢迎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 尝试发送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中德科学家们 这一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开端。在当时的很多中国人眼中,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与科学研究划等号的,作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入口之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曾到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上网”,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1994年 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6年秋天,在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条颇具胆色的广告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记忆,也使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1995年5月成立的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声名鹊起。很长一段时间里,“瀛海威”甚至就是“互联网”的同义词。 瀛海威时空的广告牌 使互联网从象牙塔走进百姓家的,是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全功能链接。次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90年代的大学计算机室 时势造英雄,不光是瀛海威时空,中国的IT精英们开始在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90年代后期,网易、搜狐、新浪相继成立,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三大门户时代”。而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们,也在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2000年 网络游戏的兴起 以几乎全部家底30万美元获得韩国网游《传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之后,盛大网络掌门人陈天桥决定孤注一掷了。2001年9月28日,《传奇》开始公测。2002年11月,盛大官方公布《传奇》在线人数突破65万,注册账户数量己经达到7000万,一年的营业额达到6.8亿元人民币。而据200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2年中国的上网用户数约为591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一个网民就拥有一个以上的《传奇》账号。 2000年之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网游时代”。从最早的《万王之王》、《石器时代》到《传奇》、《梦幻西游》、《魔兽世界》,再到无数形形色色的后来者,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而中国网络游戏的兴起与繁荣,既是必然也有偶然。 曾经的“国民网游”《梦幻西游》 在拨号上网的时代,全国的平均网速只有14.4KB-56KB,下载速度约每秒7KB,这是一个绝对令今天的我们崩溃的速度。而2000年之后,ADSL宽带上网开始普及,上网速度得到极大提升,资费也逐渐走低。技术的成熟,让几十万几百万人同时玩游戏,成为了可能。 由于不少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网络游戏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和“电子海洛因”。但无论如何,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有网络游戏的一份功劳吧。 2002年之后,未成年人不再允许进入网吧 从1987年到2002年,正好15年。而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也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绕不开的话题。从此之后,互联网行业无序野蛮生长的状态得到了遏制,中国互联网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正规,走向辉煌。 2003年 淘宝网上线 1999年9月14日,刚刚成立4天的阿里巴巴在《钱江晚报》上发布了一则招聘广告。招聘的职位有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管理工程师、网页制作及平面设计、信息编辑、行政秘书。而招聘条件是“熟悉大型数据库基本原理、web开发,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英语6级以上,英语专业要求8级有第二外语优先”和“有会计上岗证优先”等等。 1999年的阿里巴巴招聘广告 阿里巴巴给出的年薪标准是3至10万人民币,工作地点是杭州,而阿里巴巴的自我介绍是:“阿里巴巴是一家高速成长的高科技跨国企业,致力于为全球商人提供基于Internet的商务服务。”而这么一家听起来“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当时只有10几名员工,设在一个住宅小区里。想必那时候去应聘的求职者,难免不会心存疑虑吧。 2003年的淘宝网首页 短短几年时间,阿里巴巴便成长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旗下有着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淘宝网、天猫、支付宝等等一系列几乎每个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互联网产品。而2003年5月10日,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的上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说,淘宝网的出现,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的“网购时代”随之开启了。 马云(左二)在杭州师范大学 2016年,仅在“双11”购物节,阿里巴巴平台的交易金额便定格在了1207亿元。有人戏称,如果不小心穿越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么除了到杭州去找图中的这个年轻人之外,什么都不要做。每天请他吃饭,听他谈理想谈人生,陪着他去推介那些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想法,只要和他做了朋友,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2006年 熊猫烧香病毒 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黑客与电脑病毒。 90年代末,曾经有一种被称为“千年虫”的电脑病毒让全世界闻之色变。因为早期计算机的年份只使用两位十进制数来表示,这样系统进行跨世纪的日期处理运算时,就会出现各种混乱,进而引发系统紊乱甚至崩溃。各种政府纷纷投入巨资,来围剿“千年虫”。不过,“千年虫”是一种程序上的BUG,和真正的电脑病毒并不一样。 关于“千年虫”的漫画 在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史上,最有名的“本土”病毒当属2006年10月爆发的蠕虫病毒“熊猫烧香”了。这种病毒能终止大量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的运行,造成系统核心程序加载失败,并且删除重要文件。不过很萌的是,中毒之后,计算机主界面上会出现一个举着三根香的虔诚的熊猫。 “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俊,中专学历,娲石职业技术学校水泥工艺专业毕业,后自学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04年李俊到北京、广州求职,因为学历太低收到了冷落,心有不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李俊编写了一系列电脑病毒,而“熊猫烧香”是杀伤力最大的一款。短短几个月之后,“熊猫烧香”的变种就已经达到了700多种,甚至开始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远远超出了李俊的控制范围,给国内众多用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007年2月3日,准备潜逃的李俊被公安机关在出租屋内抓获。9月24日,被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2014年,这位武汉小伙又因为伙同他人开设网络赌场二次入狱。十多年后,当年“熊猫烧香”的受害者们更愿意把那次经历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能是因为那只烧香的熊猫太萌了吧。 2010年 3Q战争 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公司突然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QQ拥有6亿注册用户,而360软件的用户量了高达3亿,那天晚上,中国绝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放弃360,还是QQ? 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在2010年时已经如日中天,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而后起之秀,成立于2005年的奇虎,凭借着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受到了几亿用户的青睐。而腾讯与奇虎,都在积极向更多领域扩展。 2010年9月22日,QQ用户发现自己的计算机上突然出现了“QQ电脑管家”图标,而且会在开机时自动启动。腾讯进军互联网安全领域,与360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双方的战火,波及到了大量无辜群众。11月5日,工信部、互联网协会等部门紧急出面,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双方立即结束纷争。 这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世纪之战”并没有因此结束,双方又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诉讼战与宣传战。双方互诉三场,其中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为互联网领域垄断案树立了司法标杆。互联网巨头们也最终因为这场“3Q大战”的倒逼而更加开放,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都应该是用户的私人空间,在这里,拥有决定权的只应该是每一个普通用户。 2011年 郭美美事件 “郭美美事件”让中国网友们见证了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巨大能量。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用户可以将所听所见所想,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分享给朋友,这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新闻消息的传播者和媒体内容的生产者,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截至2017年8月,新浪微博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3.3亿。而比新浪微博晚一年半起步的微信,后来居上,以 9.63亿月度活跃用户数稳稳占据着社交媒体界的头把交椅,如果再算上排名第三的拥有2.4亿月度活跃用户的今日头条,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软件已经覆盖到了绝大多数中国民众。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权威新闻机构入驻社交媒体“两微一端”,这些平台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 2014年 “滴滴”“快的”烧钱大战 打开智能手机上的打车软件,输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想到达的地方,附近的出租车或兼职的私家车司机会马上赶来。而坐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车,乘客可能仅仅花费几元钱甚至不花钱,而司机的收入依然十分可观。这样的“怪事”,在2014年的中国却变得习以为常了。 2014年上半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了抢占市场,疯狂发放红包和补贴,仅仅4个月时间就烧掉了近24亿人民币。事实上,这场烧钱大战的背后,正是互联网巨头腾讯和阿里在新兴的移动支付领域的殊死搏斗。 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在2012年成立之初都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众软件。此时的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3G、4G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人们的上网方式已经从PC端开始转移到手机、平板等移动端,互联网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移动支付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必须争夺的蛋糕。 打车软件用户群体与移动支付用户天然重合,“快的”首先得到了阿里旗下支付宝的支持。 2013年腾讯利用微信的群众基础,开发出微信支付,打破了阿里对移动支付的垄断。2013年9月,微信5.0改版,“滴滴”接入微信与手机QQ。一场为争夺移动支付用户的烧钱大战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2015年2月14日,“滴滴”出人意料地收购了“快的”。但这场大战其实没有真正的输家,正是因为疯狂的红包雨与价格补贴,移动支付这种新兴事物才能在半年时间内在中国普及。从此,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德国小伙阿福在中国使用移动支付 “在中国,支付都是用手机,去路边摊买个煎饼也是用手机。叫外卖是用手机支付。基本上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手机来解决。”前段时间,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德国小伙阿福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写了一封信,希望德国也能向中国一样推广移动支付。 2017年 共享经济成热点 上线不到一周,“共享女友”便因为低俗活动扰乱社会治安被公安机关封停了,和“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些昙花一现的奇葩创意一起成了共享经济的反面教材。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经济的大潮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细微之处。 传说中的“共享马扎” 2017年过去了大半,共享经济无疑会成为这一年的年度热词之一。这种发源于美国的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的政策鼓励下,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可能会占到中国GDP比重的10%以上。 在2014年“滴滴”和“快的”烧钱大战中,“共享经济”这个新名词第一次被中国民众熟知,原来利用上下班顺便接一单“顺风车”就是共享经济了。而随后出现的共享房屋、共享餐饮、共享金融以及共享物流等等,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始终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真正让共享经济走进日常生活,成为资本宠儿的是2016年下半年开始兴起的共享单车。一夜之间,几十家共享单车品牌便在全国铺开,最终形成了摩拜、ofo两强争霸,小蓝、小鸣、永安行诸强林立的局面。手机下单,随叫随走,价格低廉,共享单车成为了许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也成了令外国人羡慕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在资本热捧和营销炒作之下,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招摇撞骗。共享经济怎么走,能走多远,也许是中国互联网的第30个年头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来源:北京周报 |